李白游峨嵋山的传说
李白游峨嵋山的传说
作者:许德贵 著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时间:暂无
页数:未知
版次:未知

仙山追月

唐朝大诗人李白酷爱明月,一生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留下了许多他与月亮有关的传奇故事。在峨嵋山地区流传的《追月》,可鲜为人知。

有一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年轻的李白开始了他万里之行。

他这年二十四岁,出落得仪表非凡,个子虽不很高大,但却是昂首天外、潇洒出尘、神清气爽、英姿勃勃,腰间佩带着三尺龙泉剑,骑着银鞍骏马,带著书僮丹砂,离别匡山,先游览了成都,睹仰了诸葛亮祠堂,然后到了峨嵋山下青衣江畔。

到了这青衣江边,李白下得马来,叫书僮放下那副藤制轻便书箱,小憩,他往西南方向翘首眺望,峨嵋山似黛色一抹浮现在白云之上,好像一位绝代佳人微微露出她那美丽的娥眉。难怪古人叫它“峨嵋山”。

李白和丹砂过江来,走了半天到了峨嵋山麓这已是黄昏时分,游人不多,进得山来,望见林木蓊郁,遮天蔽日,藤萝漫绕,苍翠欲滴,好似绿荫宇宙。书僮寻到一小庙,李白叫暂宿一晚,养养精力。

晚间,李白到庙后凉台信步,看到东边升起一轮明月,照得全山如白昼,大小寺庙像披了一层白纱,使寺庙显得神秘莫测.心想这“峨眉月”与山下不同啊,“天无二月,国无二王” 难道宇宙有双月不成?

李白忙叫书僮去请庙内老和尚出来,向老和尚一打听,方知峨嵋山观赏月亮与其它地方有异,超朝山上走,越是感到月亮不同,趣是感到月亮更近、更美、更神、更明,更像李白小时候想象的,月亮是神仙的镜子。

一向对月亮情深的李白,听说这仙山上观月佳处多,便高兴得歌之舞之,借着飘逸的月光,取下龙泉剑,在石台上“唰唰”地舞起来,庙内和尚们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忘了归寝。

第二天早上,李白将那银鞍骏马寄养于小庙,佩上剑,与书僮踏上了峨嵋山的蜿蜒曲折的山道,要去观赏峨嵋月了。

峨嵋山上当时五里一小庙,十里一大寺,李白听说山上越往高处去,观贯到的月亮越美丽。便使出旺盛的精力,想一天之内达到金顶。

岂知道,他们越攀越险,风景与月亮一样,真的越来越奇绝。“九十九遭拐,千回百转肆无路",“蛇倒退,鬼见愁,探不尽悬崖奇险”,好不容易爬到离冼象池不远的一座小庙,就累得他俩疲倦不堪,便进庙住下喝酒解闷畅身。

三杯酒下肚,李白有了精神,看到这儿的月亮确实比山下小庙看得清晰,看得明目,觉得月中嫦娥也比山下看到的美丽、端庄、典雅。

李白看了一会儿,忽然想到山下小庙里和尚讲的话,越往上山走,观月的最佳点远多,便要书僮一道趁夜追赶路程,以便观个痛快。

书僮最听话,积极,随和。月光下他们一前一后爬着山路,沿途观赏着明月,吟着诗句,谈着观感,还催著书僮即兴咏观月诗,催着书僮讲《月亮哥哥、太阳妹妹的故事》。

他们爬呀爬,突然山上一只白兔横穿小道。李白说,那是月中嫦娥怀里的玉兔,叫书僮别用石头击它。他们就这样追呀追,看呀看,不觉得到了洗象池。在这儿,李白觉得真是观月最佳处。这儿月亮最亮,月光最静、最纯,把一切都照得银光闪烁。洗象池以下的云海,好像天公将人间的银子都收来融化后,泼到了这巍峨壮丽的峨嵋山峦,又好像天公用银河的水洗净了峨嵋山峦,洗净了万物,一切都变得那样皎洁,那样灿烂,再看那云海之上的几座小山峰,好像是蓬莱仙岛,神秘莫测,李白想乘游船,波云海,去仙岛吟诗、抚琴、舞剑、弄月。

“象池夜月”是峨嵋山十景之一,李白在这儿不想走了,直到望到月亮下山才睡觉、安寝。

第二天他上了光相寺住下写诗,与寺里一位老和尚很合得来。老和尚懂诗又会抚琴,还送了他一本古诗,李白高兴极了,在山上研读了许多天。

直到这年夏天,李白才与老和尚告别,依依不舍地下了峨嵋山,到了嘉州(今天的乐山市)坐船赏大佛。

有一年,李白到峨嵋山,住在普贤寺(即今天的万年寺)里,白日游览,晚上归宿寺里明月池畔,常在池畔独饮。

一天下午,李白去游览黑白二水,看见那儿风景秀丽,伫立牛心砣旁观看:只见牛心石上,飞花碎玉,滚滚银涛,激起一层层薄雾,薄雾中现出彩色缤纷的虹影,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不觉浮现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诗句。

晚上回到住处,感到有些疲倦,便叫书僮取出酒菜,在明月池畔畅饮。

李白的酒量大,但年轻时特别能节制,当饮三杯,只饮二盅。可这天他比较高兴,多喝了一点,便手之舞之,还请老和尚广浚出来抚了几曲,便昏然地睡去。

第二天,李白与书僮去黑龙江栈道游览,观看那里景色,行人在栈道上缓行,仰望峭壁悬崖,倚着两边向上看,就像有神仙用斧头砍了一斧似的,人在幽深峡谷中行进,头上只能眺望一线青天,足下溪水潺潺,湍声碎玉。李白见此景,觉得自己不是喝酒醉了,而是被自然景色陶醉,心中又涌出两句诗来:“青冥依天开,彩错疑画出。”

这天,李白很高兴,他在黑龙江栈道游览了许久,回转的路上已精疲力竭,他巴不得有神仙来托他上山,特别想到如能遇到列仙传中的葛仙就好,就可以同他携起手来想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再也不愁走路了,再也不愁山的高险,路的长短了。可这种好事就是没遇上,疲劳不堪地回到普贤寺。

晚上喝酒之后又叫书僮去请广浚和尚出来弹绿绮琴消遣,广浚的琴弹得好,琴声似溪鸣阵阵,又似松涛倚风起伏不平,那明月池中的绿色青蛙也被琴声吸引,常常在池畔蹲着静听。

大概是琴声悠扬悦耳,使李白不想睡,又叫书僮拿出孔府家酒,连喝几盅,醉得有些飘飘然了,才去睡。

一睡下,他就说梦话了:“一个地方住久了,多没意思啊,吃好、穿好、住好,脑袋是空的,和动物有何区别?我要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一会儿,他醒了,他看到自己仍住在这普贤寺庙里,再看桌上写的几句诗,朗声读了几遍,自禁不住道:“我又说梦话了!”

书僮在耳房听到这末一句话赶忙提灯过来,见主人早已点着油灯。

“梦中写诗,多有意思啊,哈哈!”

“主人,你的酒醒了,再睡会儿吧。”书僮道。

过两天,李白想上山巅游览,书僮去向老和尚打听道路。老和尚说,往上走不通,山上尽是密密层层的森林,可李白坚持要去,说几次来峨眉山都没上去过,说游山不登高,枉自走一遭。

从普贤寺后门出来,李白二人往山上走,才走了一会儿就是陡坡,有的陡坡又很高,上坡时脚膝头已顶着心口。书僮说:“这顶心坡真难爬。”可主人李白说:“这该叫点心坡,每当脚膝头顶着心就像鼓锤点一下你的心,看你的心诚不诚,看咱俩心齐不齐,只要人齐心齐就能登上山巅。”

他们一边说话,一边住上艰难地爬着,不时相互挽扶,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

又走了许久,但仍没走多远,因为要新开路了,到处都是树木,没有树木的便是荆棘或是大石头,爬不过去。

他们好不容易才走到一段山坡,突然传来老虎叫吼声,豹子狂嚎声,李白只好叫书僮往回转。

因为没有路,这一回转又难。转了半天,衣服、鞋子、裤子到处都挂出洞洞眼眼,回到普贤寺已是月亮寻李白了。

书僮知道主任的酒量,好不容易劝住了。可过了一会儿,他又要喝,老和尚见他已醉得厉害便劝解说:“尽酒不尽量,烧烂人心脏;尽量不进酒,活到九十九;渴酒喝少量,寿命不可量。”李白听老僧用这经验之谈来劝他,便没再喝,就醉眼朦胧地朝室内走去。

李白从小就崇敬神仙,巴不得早一天能成为神仙。当晚又梦着爬峨嵋山爬不上去,有神仙来助。

这天早上醒来,李白头脑清醒了,书僮知他的性情,便磨墨、拿纸、拿笔。李白将最后写的诗修改后抄了出来:

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依天开,彩错疑画出。

冷然紫霞赏,国的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蓬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李白离开这儿去向老和尚告时,将这诗送给了他。老和尚广浚高兴极了,当面将诗贴于木壁上。

普贤寺,后来改为白水寺,再后来改为万寿万年寺,最后改为万年寺至今。不管名字怎么改,那李白的“听琴处”三字至今还在。

凉亭抚琴

那年李白来到峨嵋山,原打算只游几天,后来赏佛光,看日出,观云海,瞧圣灯后,就对书僮朱砂说:“游几天没意思,我们准备最少住它几个月吧。”

金顶虽好,可地势高寒,没有久留就回到洗象池,看了“象池夜月”就去了万年寺。这寺里有一和尚,年纪不过三十来岁,却是释教龙凤,而且懂诗,更善抚琴。他有一把绿绮琴,是师父传下的,乃人间罕见的宝物,和尚十分珍惜,有佳宾才弹,有知音才抚。李白能诗、会剑、会琴,性情豪放,与和尚很快结尾密友,简直忘了下峨嵋山。

有一天,书僮提醒主任:“我们在这儿已住了一个夏天了,还不走吗?”李白说:“再住两天吧。”和尚听说李白要走,便说:“峨嵋山上来的客人最多,和我最要好的,不多,你再住几十年,我都欢娱。”李白说:“师父重情,弟子感激不尽,朋友虽去,人间真情永恒。秋天,我们就要走了。”

真乃相见容易别时难,李白走这天,和尚送了一程又一程,几次李白劝阻不着,和尚送到木亭前还不肯转身,要把一本陈子昂的诗集和那把绿绮琴送给李白。

“这诗集我手下,这琴我不能收,你的真情我瘦下来,而且这一辈子也忘不掉。”李白诚恳地说道。

“礼轻人义重,人情重如山。你送我那么好的诗,那么多墨宝,我送你两件东西,还不该吗?”和尚道。

“这《陈子昂诗集》我收下,我一定会继他未竟之志,开唐代诗风,流芳百世,但这琴我收下也难携带,望师父海涵。”李白从心里发出话来。

李白是性直人,和尚的心也直。听他这么讲,和尚停了片刻功夫,便说:“我们就是这道旁石板上抚几曲好吗?”李白见他说得十分虔诚,两眼已闪着泪花。便说:“好吧,我们选一个地方,相互抚上一曲。”

他们走了一段山道,就在一溪小桥旁的凉亭上,摆弄好“绿绮”。和尚让李白先抚。李白也不推辞,便弹了一曲《宫庭乐》。然后,和尚抚了抚长袖,揉了揉手指,挥手抚了一曲《松涛吟》,这琴音似松涛微动,音色纯而净,大有肃穆,庄严之感,仿佛把人带到那远离尘世的佛国净土。而后,又似在遥远天国听到了峨嵋山上千沟万谷中的松树林海发出的浪花飞溅声,又似阵阵松涛撞击着山崖峭壁的回荡声。李白十分欣赏这和尚的琴技,每回听这僧人抚琴时,他都感到和尚真把他当成了知音。和尚说:“佛在我心中。”李白说:“将来咱们成仙就好了,我们乘黄鹤去追月吧。”和尚说:“余敬仙,不信仙。阿弥陀佛。”

两人在这儿不知谈了多久,然后再抚了一会儿琴互相祝福,互相点头道别。李白收下书,慢慢地一步三回头,终于在暮色中离开了峨嵋山。

待李白走后,小和尚正要去收拾绿绮琴,和尚上前阻止并将那琴轻轻地放在牛心砣,要让水把琴冲下山去与李白同行。还说:“这宝琴无真正的知音,留有何用?”

谁料,这水当日不大,但这琴重,沉下牛心砣被巨石夹住,水击时发出异样动听的琴声。后人在峨嵋十景中,就写道:“杰然高阁出清音,仿佛神仙下抚琴,试立双桥一倾耳,分明两水漱牛心。”

李白下山后,虽不知道和尚掷琴追友之齐举。但对和尚之情常常惦记,永远铭记心中,曾在远离四川之后还在异地作过一首诗: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