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城育贤街的传说
峨眉城育贤街的传说
作者:许德贵 著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时间:暂无
页数:未知
版次:未知

传说,很早以前,峨眉城里,现时的三小校地域内就有条育贤街。因这条街二十八户人家,都很穷,家家都没有一个文化人,穷得叮当响,所以当初叫“叮当街”。

有一天,峨眉山上有个叫悟心的僧人化缘到这里,看到这条街的住户都十分穷困,便对一姓何的住户说:“你家两个孩子都该读书学文化了,文化长智慧;文化能使穷人变富人,使国家变富强。”

何大爷说:“今天要与你结缘都无钱,家里生活都难熬,常常愁得心口疼。”

僧人说:“贫穷是根刺啊!唯文化能拔刺”。

何大爷叹了一口气:“恐怕这一辈子也不能把刺拔掉啊!”

悟心和尚想了想,就在他那长长的宽宽的黄色僧衣口袋里,鼓捣了半天,说:“这些银钱是备用的,带个头把孩子送去读书。”

“谢谢你一片善心啊!不过,这么多年都过去了,这么多邻居也都无怨的生活,银子还是不要为好。”

悟心和尚说:“你就带个头吧,不必愁他们。”

何大爷被说服了,悟心很高兴,想到城中文庙街,有缘结识了“孔馆”的一位孔先生,他善教书,善讲“善书”(相当于评书、故事),立德于教,立爱于教,注重前程教育,便建议送孩子去“孔馆”。

“僧有诚心,佛也会感应。”何况是人呢?

悟心和尚告辞何家,径直去到“孔馆”,回拜了孔先生,讲明缘由,望先生助“叮当街”两臂之力,系发菩提心。”

孔先生乐意地收下了何家之子:何敬普、何敬福。

不料,两个孩子对读书写字无趣。孔老师费了不少心血也徒劳,便去何家,与何大爷如此这般商讨一阵,说得何大爷眉开眼笑。

这天放晚学时,敬普、敬福两兄弟被留下,进了“训育堂”。孔老师说:“从明天起,你们练字的纸必须买我的。回去叫大人拿一两银子来。”

两个孩子回到家中,一时不敢向父母讲,知道家里很穷,直到第二天早上要上学,才大着胆子讲了这件事。

何大爷显得十分为难地拿出僧人布施的仅剩的一两银子,随着儿子一道去学校,在路上借机会教育他们学习目的。到了“孔馆”当着孩子面交了纸钱,老师也没多言语,便叫他们落坐。

敬普、敬福比较聪明,读书更认真了,从此,练毛笔字开始下苦功了,想到这么贵的纸,还有啥理由不苦练呢!渐渐把练得好的字在头脑里背得着,在手中写得出。

其实,敬普、敬福不知道,买纸是老师与家长商量好的“曲道计”。买纸的钱,都暗暗退给了何家,实话说,孔老师卖的纸比他家中的纸好不了多少。

小孩毕竟是小孩,他们坚持还不到一年,以往贪玩好耍的习气又抬头了,一段时问又使孔老师格外费神费劲。正在孔老师思谋怎样教育好他们时,有个住户送孩子来读书了。

来的学生姓王,叫王钢强,王钢强人长得五官端正,但只有一支脚。何敬普、何敬福都以为孔老师不会收他为徒,用疑惑的眼神盯着老师,老师说:“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身体是天赐,学习在人为,你们可以相互竞赛读书嘛。”

果然,独脚学生王钢强的毅力不一般,他读书不久,写的文章还被孔老师当做范文当众宣读。

何敬普、何敬福和其它一些学生都受到感染,纷纷向王钢强学习,全班人读书风气又更变样了,孔老师对学生们说:“在我心中,你们都可以成为有德才、有贤能的人!

孔老师教育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尊敞兄长。他听说何敬福常和母亲斗嘴,还亲自去他家访查。

纸短话长:经过多年努力,何敞普、何敬福、王钢强等被培养成贤人之后,叮当街又有几家送子女去读书了,孔老师也渐渐老了,便派大弟子李一杰直接去叮当街住下授教。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条街的二十八户人家,逐渐家家都出了贤人,人们高兴万分,便派人呈礼去山上寻找悟心和尚。

可是找遍了峨眉山几十座寺庙才打听到悟心和尚出外云游还未归来,人们就只好在街头立了一大石碑,碑上将此街更名为“育贤街”。还在碑上刻上悟心的大名,写上悟心化缘最先布施何家的事迹。

不料,立碑不到三个月,悟心和尚从外云游回来,虽是自发苍苍,但精神饱满,挨家挨户去访问,看到家家户户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不少外街、外村的孩子到此读书,脸上露出了笑容,不住地口念“阿弥陀佛”。当有人引他去看街头立的石碑,满以为他会更高兴,岂料他要求除“育贤街”三字留下外,其余内容全都删去,另写了四句,并请人重新刻碑、刻字,这四句话是:

小僧济世几个钱,布施何家是因缘。

善心并非僧独有,人人都可成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