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堂灯戏

  • 发布时间:2020-02-02 13:01:15
  • |
  • 作者:峨眉山市文化馆
  • |
  • 阅读次数:264次

峨眉堂灯戏,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峨眉山市普兴乡、双福镇、绥山镇。在普兴乡与之相邻的夹江县华头、麻柳、洪雅县柳江、高庙等地方也流传着峨眉的这种民间花灯戏。它是在四川民歌、民间舞蹈特别是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活泼、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地方戏曲剧种。

“堂灯”源于何时无文字及口碑材料可查。据当代堂灯传人峨眉山市普兴乡村民余井泉说,他曾听曾祖父说,他们祖上是清顺治湖广移民陆续进入四川,全家人都会演唱湖广花灯。花灯在演唱过程中逐步和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便于在大户人家堂屋中表演的形式,遂定名为“堂灯”。

虽然堂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四川省地方灯戏志》一致认为:“四川灯戏为川戏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养料。堂灯的一些曲调,不仅被川剧吸收为声腔,而且灯戏的很多传统剧目,表演艺术,也大大丰富了川剧艺术的表演能力”,堂灯和川剧是源与流的关系。

作为一种戏曲,“堂灯”生动地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道德情操和民俗民风。其内容有反抗封建礼教,歌颂自由恋爱的,如《三儿子打鱼鳅》、《鲤鱼哥哥讨亲》;有教化人们行善尽孝的,如《晒佛帕》、《断机教子》;有破除封建迷信的,如《打神》、《审哑》;有反映移风移俗、批评贪财爱钱陋习的《退彩礼》;有颂扬坚贞爱情,讽刺见异思迁、粘花惹草的《还是妻子好》;还有大量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剧目的,如《打渡》、《湘子渡妻》等。

堂灯演出的器具主要有:

弦乐:以胡琴为主,也可配以扬琴、树叶琴等;

吹奏乐:唢呐、笛子、箫等;

打击乐:大锣、梆子、碰铃、皮鼓、钹等。

服饰本应视剧情人物而定,鉴于经济条件所限,往往服饰因陋就简,五花八门。布景和道具,随剧情而定,亦很简单。

堂灯表演形式为有唱有白,有歌有舞,演员人数视剧情而定,多为“丑”——“旦”的二人台式,扭扭唱唱。传统剧目中,女角皆由男角“反串”。其舞蹈动作有“蛾蛾儿闪翅”、“仙人背剑”等。走步多为十字步,与跳花灯有相似之处。

峨眉堂灯的唱腔曲牌,分为三类:其一,堂灯主调是“胖筒筒”,这是堂灯唱腔的主要特色。男女腔都以固定的唱腔形式作为“帮腔”结束。其二,为民间小调曲牌。此类小调多为外地流传而来。如“鲜花调”、“卖苏花”等。其三,为本地山歌,劳动号子等,如“打神”中的《麻柳湾》、《迎亲》等。

“堂灯”的调式以中国传统民歌特点“五声为主”,即“宫”、“商”、“角”、“徵”、“羽”。其唱腔形同川戏,道白全部为当地地方方言。唱腔高亢悠扬,帮腔洪亮激越。

峨眉“堂灯”历史悠久,即使从明嘉靖年间算起,也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民间艺人将中原花灯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相结合而创制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体现当地人民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典籍,为川戏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被誉为川剧之母,其与川剧构成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堂灯”在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家,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1987年,四川省地方灯戏志会议对其源流、沿革进行专门研讨,2004年、2005年原生态的“堂灯”曾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

峨眉“堂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为“川剧”的重要材料;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堂灯曲调风趣幽默、唱腔高亢明亮旋律清新流畅;堂灯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改编而成,也有部分是根据社会现实有感而作,针对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强的宣传作用和教育意义。

峨眉堂灯参加2019年9月29日庆国庆广场展演.jpg?v=173290925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