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大庙庙会

  • 发布时间:2020-02-02 13:21:22
  • |
  • 作者:峨眉山市文化馆
  • |
  • 阅读次数:461次

峨眉山大庙庙会,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风俗活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来自乐山、成都、西昌等地,十几个区(市)县的几万民众,自发集聚在峨眉山市城北2.5公里的大庙飞来殿内外,参加一年一度的大庙庙会。峨眉山大庙庙会的活动范围约5平方公里。

大庙飞来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供道教神像“泰山神”。北宋重修时为“天齐王行庙”。元大德二年维修时,更名“东岳庙”。明代万历年间,峨眉山天台庵的和尚云游至此,见此处地势绝妙,环境幽深,始建佛教殿宇,故称“飞来寺”。从此,佛、道共存,香火鼎盛,庙宇规模宏大。为此,民间俗称大庙。“大庙庙会”从此形成,沿用自今。

据《峨眉县志》记载,大庙庙会起于清代,因大庙所祀东岳帝为泰山之神,系百鬼之帅,相传人死后都将魂归前泰山,而阎罗王主管十殿。因此,每年正月初八,相传阎罗王生辰这一天,百姓们都要去大庙朝拜。一方面在飞来殿外的河两岸焚香烧纸,哭奠已故亲人,寄托哀思,人们用芦杆做成梯子将一头插入河中,让亲人的灵魂顺着梯子从血河中爬上来,免受血河之苦;另一方面,为阎罗王敬香以求阎罗王对已故亲人的宽恕。这一民间习俗从清初开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每年的正月初八是峨眉山民间习惯朝大庙的日子。相传大庙飞来殿,神所选择,神为了振救天下受苦受难的生灵,命两条金龙腾云驾雾,托着神殿飞来立于岗上,预示民无疾苦,五谷丰登,人们为了感谢天神的恩赐,每年的今天,四乡八里的人自发来到这里,敬香朝拜。

庙会期间,万人朝拜的人海,2.5公里通往飞来殿的路上,只见人头攒动,人们磨肩擦背,缓缓而行。一路上,有丈夫携着妻儿、女儿伴着母亲、媳妇陪着婆婆,有亲密热恋的情侣或相儒以沫的老伴,一队队邀约的朋友,这千年古刹飞来殿和庙会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朝大庙庙会的内容已逐步从单一的祀神追思转变为多元化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飞来殿外,人们除了烧香化纸,沿袭传统的习俗外,更多的人到此旅游观光,郊外踏青,于是增加了卖特色小吃、做糖画、绑扎风筝、风车等民间艺人,使现今的大庙庙会成为一个展示民俗文化、荟萃民间工艺的展示场所。数万人云集在宽广的田野、河边,构成一幅难得的“清明上河图”。

庙会中,观音殿前最热闹,成群结队的人花三元或八元钱,在红纸条上写自己的名,点燃一盏菜油灯,佛称平安灯,平安灯能保全家无灾无难,事事如意。平平安安,这是老百姓心里的希望。无论敬香也好,化纸也罢,都是寄托和希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平安幸福一代代延续下去。

一年一度的大庙庙会,既是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民俗传统盛事,更是四川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人们用最普通和朴实的行为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它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需求。庙会中,最活跃的主体是普通群众,最基本的活动根植于民间土壤。怀念旧人,思念故人,敬香祈福、祭拜亡灵,以求来年平安,风调雨顺,家兴人旺。人们用最普通和朴实的行为表达着对故人的怀念和追思,盼望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从大庙飞来殿朝拜、祭奠的历史跨度、民间影响程度、大庙的建筑古韵而言,堪称四川的第一大庙会。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拨款维修了大庙飞来殿,朝大庙的习俗又逐渐恢复起来,并很快在周边区、县传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此参加这一年一度的大庙庙会。除众多年长者和少数善男信女还在沿袭和传承这一民间习俗外,多数年轻人是为了凑热闹,郊外踏青。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庙庙会思念故人、祈福美好的传统掺杂进了其它的东西。大庙庙会时间也由原来热闹非凡的三天演变为现在的一天。

目前,峨眉山市人民政府正着手制定大庙飞来殿旅游发展规划,在保护好“古建筑博物馆”的同时,力争将大庙庙会打造成“四川第一庙会”。

2009年,朝拜群众在飞来殿前烧香祈福.jpg?v=173290194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