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

  • 发布时间:2020-02-02 13:24:17
  • |
  • 作者:峨眉山市文化馆
  • |
  • 阅读次数:359次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流传于峨眉山市绥山、川主、黄湾、双福、罗目、高桥等山区镇乡。

峨眉山市三面环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日照少、雨量充沛,特别适宜白蜡树和女真树生长,对以该寄主树液为养料的白蜡生产非常有利。峨眉白蜡主产于500-900米的丘陵地带,由于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峨眉白蜡为蜡中极品,享有“蜡中之王”的美誉,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出口亚洲、欧洲和美洲,被外国人视为珍品。

峨眉白蜡起源于隋末唐初,从唐朝起列为朝廷贡品,是历代医药家治病的要药和外科圣药,被载入全国十余本医药典籍。明朝诗人陈于鼎妙赞白蜡用途“烛花犹照我,蜡履已随君”,清朝诗人李调元诗曰“获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蜡多”。人王培在《白蜡吟》中写下了千古佳句“光明大放人争看,谁识经营炼液时”。

CCTV—7《科技苑》慕名于2005年8月和2007年5月两次到峨眉山市,拍摄了《赚钱虫树上挂》和《奇妙的白蜡虫》,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世人极大关注。

白蜡生产第一步是薅树,选用树势旺盛的1-3年生枝条作为产蜡树。挂虫前进行严格的修剪,做到树株周围地上无杂草,树蔸上无细弱枝,经修剪后枝条稀密均匀,粗细长短一致,内空外实,“远看一把伞,近看枝叶匀”、“上端叶子满,下端光杆杆”。接着要备好桐子叶,及时包虫。挂虫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雄幼虫产蜡,雌幼虫是多余的,必须除掉。

要做到小包包虫、中苔挂包。每个虫包包虫20粒左右,并将两个虫包拴在一起,挂包前先用小竹签在每个虫包的底部和腹部(两包相近处)戳8-10个小孔(不能掉虫),然后用顶端有铁叉的小竹杆把虫包挂放于枝条中上部的小枝杈上。挂包时要看树定包,量枝放虫,正枝多挂,偏枝少挂,保证雄幼虫定杆合理。

雄幼虫定杆1个月施第1次肥,7月底前施第2次肥。要因时、因地、看树、测土施肥。

8月下旬是采收蜡花的时节,蜡花采摘的早迟关系着白蜡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当蜡花表面有少数白色蜡丝时,摘下小块蜡花放在手中捏碎,挑出雄虫观察,虫体肥壮,颜色淡褐带黄,胸部背面呈黑色,表明已成熟,可采摘。摘蜡花以阴天、细雨天和晴天早晨为好,如果久遇干旱和天晴,须用清水喷湿蜡花后采摘。采摘分两种,一是砍枝摘:如枝条连续产蜡2年以上,须用刀将蜡条砍下由专人接放于地上采摘,此举使寄主树轮休复壮后再生产,避免年年挂虫,产量不高。二是扳枝摘:1年生枝条产蜡,因蜡树神气足,扳摘后第二年还能再生产。采摘蜡花要做到,地上捡尽,枝上采尽,蜡花干净。装蜡花的工具应是撮箕和淘篼,不能用编织袋,要边摘边运回家,薄薄摊晾在阴凉通风的晒垫内,不能堆得过厚,避免蜡花充烧,影响白蜡质量。

加工白蜡是白蜡生产加工的重要环节。

摘蜡花前,备足加工用的干柴、煤炭及清洁饮用水,检查锅灶、蜡口袋、揣蜡棒、蜡缸、瓜瓢、铁铲、筲箕、箩筐等,同时还要坚固、浸泡蜡盆和黄桶,并将煮蜡锅用粗砂石反复打磨冲洗干净。

先来说说煮头蜡:当天采摘的蜡花必须当天加工完。先在洗净的铁锅内掺入清洁水,水量按每50公斤蜡花加水25公斤,待水烧开后,将蜡花慢慢放入锅内,当蜡花全部熔化完,立即将柴火退去,降低锅温,使虫渣下沉,然后用瓜瓢轻轻将上面的蜡液舀入蜡缸,待蜡缸内蜡液表面凝结(约10-15分钟)后,用小棍子在蜡缸嘴部蜡壳表面戳一个小洞,倒出里面的蜡液,盛入蜡盆内, 4小时后翻盆取出,冲洗干净,即为头蜡。

蜡米子是加工二蜡的原料,漂洗得好,加工出的二蜡颜色白、质量好,反之则差。具体方法是:舀出头蜡后将锅内的蜡米子倒在筲箕内,滤去原锅水,然后反复用清水淋洗,一直淋到下面流出的水清亮为止。再将蜡米子倒入黄桶,掺水浸漂,每天换水2-3次,杜绝原锅水入桶和几天不换水。

浸漂3-5天后,捞出蜡米子,装入蜡口袋,挤紧塞满,拴牢袋口,洗净蜡口袋外面的虫渣杂质。先在锅内放1个用小木棍做的十字架,然后放上蜡口袋,掺水用炭火加热熬煮,翻动2-3次,待蜡口袋松软后,就用两根揣蜡棒反复用力挤压,直到挤尽所有蜡质为止,在挤压蜡口袋时不断用铁铲粘取浮于液面的蜡质,集中后放入锅内煎熬至水干,再将蜡液舀入蜡盆,约经过3-4小时凝固后即为二蜡。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是峨眉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提高、丰富和完善形成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全国白蜡行业独一无二。保护和传承这一工艺,对于促进白蜡生产,繁荣特色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工具,拍摄者:王雪林.jpg?v=1732908966905峨眉白蜡成品,拍摄者:王雪林.jpg?v=173290896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