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莲箫

  • 发布时间:2020-02-02 13:23:43
  • |
  • 作者:峨眉山市文化馆
  • |
  • 阅读次数:652次

峨眉莲箫,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隋朝年间,分布于我市罗目、沙溪、高桥等镇乡,尤其罗目莲萧最为有名。罗目镇,位于二峨山麓,曾一度叫青龙镇,以青龙场得名,九十年代更名罗目镇,是因该镇地处隋朝建具——罗目县城所在地。隋朝时罗目是县城文化活动中心。道教盛行于就近的二峨山,文化活动也多以仙家之乐盛行。莲箫当时叫仙箫。

箫本是一种锭乐器,当时是以许多筱(小竹)制作而成。县城中心带有一大莲池,每次县城庆典,人们便在这莲池观看有舞蹈伴着箫声翩起舞。特别是莲花盛开季节,县里人们要在这里举行“莲池会”,人们要到这儿观看莲,观看箫,习惯称之为“走,看莲箫去”。久而久之,没有莲池的地方表演这种箫也喊,看“莲箫”去。

随着时间的移动,许多筱制作的箫,改成了单根的竹子进行手头表演,上面还雕刻用花纹图案、串着铜钱,拴上花儿,大胆地改变成现在的模样:一米长的竹子,两头留节,中间对穿两个或四个长空、横穿铁丝,铁丝穿在铜钱中或其它金属圆片中,舞动时发出有节奏响声。

“莲箫舞”,是人们手持莲箫击地、击脚、击腰、击肩、拍背,其声铿锵悦耳,再击单脚跳动的脚板等动作舞动,口里唱着。表演者人数不拘,一人至数人,十数人均可,人多更为壮观动听。在舞蹈时,大家行进着变化着队形,造出莲花形,造出各种文字形,舞出新花样,蹈出新图案。

“莲箫舞”由于合唱中有“柳连柳”词,所以,有地方又叫它为“柳连柳”。莲箫舞有时是单独舞,有时是以莲箫为主导,以蚌壳舞、花圈舞相伴,表现出各种喜庆的气氛。

“峨眉莲箫”舞的风格独特,打法多样,形象典型,不仅给人们振奋精神、欢娱心态,且富有寓意、韵味深长,充分表示着当地民俗遗风。因为竹竿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劳动工具,击地拍竹(莲箫)是表现播种和耕作劳动动作,唱跳是表示人们丰收后的欢娱心情,大有向住、激励之意。1997年四川电视台《今晚十分》还专场播放独特的峨眉莲箫。

莲萧的制作虽取材简单,但莲萧多是民间艺人制作,现面临艺人年龄偏大,精力不够,经费紧张,后继堪忧等困难加之能跳莲萧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莲萧舞的传承面临人才、经费等困难,这种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甚至消失的困境。

峨眉山市地方政府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投入数万元,在罗目、沙溪等开展莲箫人员培训,制作莲萧,购置服装,组建莲萧表演队,参加民俗文化展示或巡游等活动,让这一古老的民间特色文化重新焕发青春。

2019年2月,峨眉莲箫参加正月十五闹元宵民俗文化大巡游活动,拍摄者:杨晓容.jpg?v=1732908474249